斩断“暗网”交易链——协同共治引领社交电商规范发展述评
管制刀具叫“玩具”,电子烟及烟弹分称“杆”和“蛋”,催情迷药冠名“眼药水”,询价则称为“多少像素”……这些代号和暗语并非出自小说里的特务接头,而是流行于现实中的网络社交平台,掩盖着违法违禁品交易。
2022年6月16日,微信安全中心公布了对微信个人账号发布、传播违禁品营销信息专项清理情况。人们发现,社交电商恐将成为违法违禁品的交易“暗网”,并且已经出现了具有买卖规则、销售“暗语”的交易链,亟待加以清理整顿。
10年前的2012年4月,微信朋友圈功能正式上线。有心人会注意到,这一年就有微信用户通过朋友圈进行商品展示、卖货并解答咨询等交易行为。更早一些,类似的交易模式还出现在QQ等社交软件上。正是以这种“草根创业”的形式,社交电商现雏形,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
如今,在传统电商流量趋平的形势下,以微商为代表的社交电商迅速崛起,在直播带货、社群销售等新业态的加持下,成为电子商务领域当之无愧的“网红”。
据数据机构艾瑞咨询估算,2021年微商市场交易规模超5万亿元,预估从业人数超过两亿,个人、小微企业以及大型品牌方纷纷投入微商销售的“蓝海”。
欣欣向荣之下,由于社交电商在经营资质、法律规制、消费维权等方面尚不完善,同时其进销行为难以查溯,导致非法交易盯上了这一新平台。尤其是迷药等违法违禁品,其卖家转移到虚拟社群,加大了传播性、隐匿性,给监管带来了难度。
今年4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1)》显示,当前网络交易消费者保护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平台主体责任落实需要改进,社交分享型营销、二手交易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下消费者保护制度适用与治理手段面临新挑战。
面对社交电商行业的发展与规范,业内人士意识到,两者并非择一之选,而是互为支撑的必答题。
在2020年底北京举办的中国社交电商大会上,“规范发展”成为活动的主题。与会各方在肯定社交电商对国家经济和就业具有积极贡献的同时指出,行业规范需要企业自律与政府监管共同发力、相向而行。
2021年5月,《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规定其适用于在网络社交、网络直播等信息网络活动中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办法》明确了网络社交、网络直播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对网络交易经营者销售违法违禁品有关行为作出了禁止性规定。
自2020年以来,市场监管、工信等部门开展的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中,也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纳入规范整治范围,督促网络服务提供者、电商运营方履行平台主体责任,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共同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环境。
社交电商自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自2022年1月至6月,通过用户投诉,微信团队核实确认后共计处理8790个发布“违法违禁品”营销信息的微信个人账号。微信团队表示,微信个人账号不得发布、展示、传播催情迷药等各类“违法违禁品”营销信息。
如今,大数据分析、分类搜索等科技手段的运用,也为社交电商的协同共治提供了技术支撑。阿里巴巴集团平台治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他们推出的“绿网计划”中,通过算法模型,对违法违禁商品涉及的文字、图形进行梳理,对应到电子烟、软色情、日常危化品等商品,形成“非正常搜索词库”,一旦发现有相关商品信息将及时予以屏蔽。目前该技术已运用到淘小铺等淘系社交电商平台中。
该负责人表示:“电商实现规范发展,一方面需要平台对经营者履行好管理责任,另一方面也要对消费者进行宣导,形成多方参与的共治局面,这也是线上社交特有的优势。”2020年,阿里巴巴和百度联合发起的“绿网计划”入选当年全国市场监管领域十大社会共治优秀案例。
社交电商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规范发展是大势所趋。从政府部门“依法管网、以网管网、信用管网、协同管网”,到电商服务提供者、平台运营方强化自律引导与技术支撑,再到引导消费者共同监督,协同共治的合力必将驱散“暗网”阴霾,还电商发展一片晴朗的天空。
本文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